今天中午我在素食店巧遇來訪的美國學者(史丹佛大學博士),拿這個問題請教他。他認為這是一個完全不值得討論的問題,回來並印了一份wikipedia的資料給我。該資料大意說「Anno Domini縮寫為AD或A.D.,傳統會把AD放在數字前,BC放在數字後,例如64 BC,AD 2009。但把AD放在數字後(例如2009 AD)現在很普遍。」可見不論AD 121、121 AD或A.D. 121都是對的,並沒有非如何寫不可的硬性規定,也不會引起質疑。尤其不必繩以「傳統」來表示嚴謹,因為所有的展示說明,我們非常努力的把艱深的專業術語,用民眾能懂的語言表達出來。
這是一個很小的問題,即使真的錯了,向主辦單位反應一下也就是了,一定要這樣大張旗鼓才能顯出本事嗎?「有那麼嚴重嗎?」如果你有能力,要用來幫助別人,不是拿來炫耀自己或傷害別人;何況很多時候自以為是的人未必有能力。這一篇報導沒有把展覽的訊息傳達給民眾,只告訴民眾有一個展覽少了兩個黑點。也許這是記者的生態,但這種生態是病態;報紙上充斥著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,誰認真檢視過自己的母語!
我本想向該報反應,但該報網站上並沒有任何讀者對此新聞有任何評論,我想我的意見應該也引不起興趣。這兩天,有不少長官和朋友、同事關心這件事,我想不如借電子報一角做個說明,並談談個人對「知識下鄉」的感受。由這個事例,讓我對「知識下鄉」有一些省思。
我們當初規劃全國巡迴展,目的是希望把數位典藏的成果和全國民眾分享,尤其是資源比較缺乏的地區,台東史前館是我們排除萬難所規劃的最後一站。在前面的六個展場,共吸引了超過十五萬人參觀,其效果自比只在中研院展覽大得多。我到各個展場主持開幕,都能聽到民眾感激的聲音,他們甚至不敢相信,在自己的家鄉也能看到並享受這些資源;尤其很多中小學生臉上滿足的表情,都讓我們深深感動。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,每一個群眾來去的身影,都讓我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。
我相信台東地區的民眾也會一樣歡迎這樣的展覽,遺憾的是:我們不惜人力、物力,許多同仁辛苦加班所呈現出來的成果,竟埋沒在一篇似是而非的負面報導!大家都知道白紙上黑點的故事,我們紙上的黑點卻是記者加上去的!
既然被稱為「學術龍頭」,當然不能被無知的攻訐打倒,而「知識下鄉」要做到什麼程度,就看你還剩下多少熱情!面對無知、無聊甚至無理取鬧的無奈,有多大本事一笑置之!
- Mar 13 Fri 2009 19:37
AD還是A.D.?──「知識下鄉」的省思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